导航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公司动态

走进非遗——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

2023-11-15 11:30:39 2014人 已读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河南省登封市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于登封市东华镇及周边地区,始于唐,兴于宋,时兴时衰。登封窑陶瓷内涵丰富,在烧制技艺上以陶瓷为载体,制品的器形可小可大,以白瓷为主,“珍珠地划花”为典型代表;有碗、盘、瓶、罐、盆、执壶、盏托、枕、象生动物和侍女俑等多种形态,釉面洁白、纯净、光亮,装饰技法包含剔划、刻画、细线划、镶嵌及软笔画等传统技艺,成品形体立体感强、特色鲜明,蕴含了中原民风民俗和民间文化。

2014年11月11日,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Ⅷ-216。

——历史渊源

登封窑是指登封境内自隋唐时期至宋、元、明、清时期的古瓷窑,已发现的古代瓷窑址达30余处。登封窑的核心窑场主要包括以生产珍珠地划花闻名的告成镇曲河窑,以宣化镇前庄窑(神前窑)为中心的隋唐、宋、金、元时期白瓷窑址群,以白坪乡程窑为中心的宋、金、元时期钧瓷窑址群等。从考古资料判断,登封窑创烧于隋唐,盛烧于北宋,衰落于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一直窑火未熄,烧造历史长达1000余年。

北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

登封窑源远流长,八千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双庙沟遗址就有红陶和条纹灰陶的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王城岗遗址和君召南洼发现了白陶,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过渡。魏晋时期,这里孕育并诞生了北方最早的白瓷;隋唐时期,又发现了最早的青瓷,成为青瓷在北方地区的烧造中心;北宋时期登封窑的生产达到巅峰,品类丰富、做工精良、装饰独特。

【北宋·登封窑白釉珍珠地划花纹瓷梅瓶】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史料记载始于唐,兴于宋,在《元丰九域志》《瓷史》《增补古今瓷源流考》,明代《河南一统志》,清代《陶说》及《中国陶瓷》等史料中均有翔实记载。

——工艺特征

登封窑的“神前”和钧瓷的神垕山水相连,烧制技艺相互辉映,其制品器形有碗、盘、瓶、罐、盆、执壶、盏托、枕、象生动物和侍女俑等多种形态。烧制技艺的流程有原料选取、釉料加工、练泥、成型、化妆、装饰、施釉、装烧等。全程湿坯作业,一次烧成。

在故宫博物院,有件国宝“珍珠地双龙虎纹瓶”。纯净的白釉上,有着珍珠般圆润的底纹。瓶身刻划二虎,一站立,一行走,呲牙翘尾,均矫捷凶猛 ,搏斗于草丛中,衬以洞石、芭蕉,近底处有一周莲瓣纹。图案以外空白处戳印珍珠形小圆圈。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这件瓷器是登封窑的经典之作。 

珍珠地双龙虎纹瓶

——工艺流程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的流程有原料选取、釉料加工、练泥、成型、化妆、装饰、施釉、装烧等。全程湿坯作业,一次烧成,窑炉以堰壁窑、馒头窑为主,原以柴烧为主,后柴煤兼烧。烧制工艺是用支柱、支钉、垫饼祼烧,后多采用匣钵装烧,一钵一器或一钵多器。

登封窑品种较多,以白釉为主,其中珍珠地划花品种产量最大,是为该窑的代表性作品。珍珠地的工艺流程如下:

先在晾干到一定程度的胚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用竹签或铁制的尖状工具,在胚胎上轻轻划出主体纹饰,划完后的留白部分,再用竹管或苇管等管状工具,戳上一个个珍珠一样的小圆圈。这个戳制工艺看似简单,其实技术性很强,胚体太干了不行,太湿了也不行,手太重了不行,太轻了也不行。它的排列也很讲究,密了易套,疏了易散,也不能横平竖直,而必须是三五成组,这样才能自然、均匀、浑然一体,才能突出装饰效果。最后入窑烧制,成色的深浅轻重,主要靠人工着色的浓淡,这种工艺的釉色均匀、纹饰清晰、自然质朴,观赏性大大提高。

·登封窑珍珠地刻莲花梅瓶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特征鲜明,器形可小可大,以白瓷为主,珍珠地划花为典型代表;釉面洁白、纯净、光亮;装饰技法多样,包含剔划、刻划、细线划、镶嵌及软笔画等传统技艺,成品形体立体感强,具有历史、民俗、艺术、审美、经济等重要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多种原因,登封窑于金元时期断烧。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在对登封窑研究的基础上,历时6年,完成了登封窑珍珠地和嵩山钧瓷的复制,并成功复制出了多件登封窑代表作。 

传承人物

李景洲,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河南省登封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申报地区:河南省登封市,项目名称: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

 

本期人物【李景洲】

李景洲,河南省登封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任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会长,登封窑陶瓷博物馆馆长,中国民协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河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手工艺师。

       少时痴迷,以恢复登封窑为己任

  从年少时,李景洲就痴迷陶瓷,并对古陶瓷研究产生浓厚兴趣。“恢复和传承登封窑传统陶瓷烧造技艺,必须有人挺身而出!”2007年,李景洲开启了登封窑装饰瓷的恢复和传承工作。

 

  带领团队做大量的材料调查,遍访老艺人、老工匠总结经验,以标本为师进行成分和含量分析,模拟当时的生产条件、窑炉结构进行实验……经历千百次的实验烧制,釉色锃亮的珍珠地白瓷展终于经李景洲的手重现在众人面前,填补了郑州乃至河南的一项陶瓷文化空白。随后,登封窑传统瓷白釉剔刻、细线划花、白地黑花等20多个品种的复仿工作也陆续完成。

  “在恢复过程中,真的想过放弃,尤其是在解决不了珍珠地嵌色工艺难题时。但我挺过来了,因为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文化遗产。”回想当年,李景洲感慨万千。

  创办博物馆,发明两项国家专利

  2012年,李景洲创办了郑州市登封窑陶瓷博物馆,收藏了嵩山地区由陶到瓷8000年以来的3万多件(片)系列古陶瓷标本,为中国古陶瓷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他所发明的水墨瓷和陶制麦饭石都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拥有了“水墨瓷”“麦饭茶道”“麦饭炻茶器”等注册商标。如今,登封窑瓷苑科技有限公司拥有20余名在职员工和30余名学徒工,陶瓷行业人才储备丰富,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各类产品销量不断增加,前景十分广阔。

  李景洲和他的登封窑

  李景洲使失传达千年之久的登封窑历史名瓷白釉珍珠地划花得以恢复,填补了郑州及河南的一项陶瓷文化空白。“白地黑花”是登封窑在宋、金、元时期的主要装饰形式之一,这种装饰黑白对比鲜明、反差大、视觉冲击力强烈,但由于和背景之间缺少色阶和过渡而略显生硬。李景洲创新的“水墨瓷”,在传统装饰“白地黑花”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将意境丰厚的中国传统水墨画“搬”上了的瓷身。

 

“水墨瓷是在选用特定矿物原料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水墨的表现技法,采用特定的传统烧造工艺而完成的。”,这种创新更能表现出传统水墨画的诗情画意,画面更含蓄、更有意味,比传统“白地黑花”陶瓷装饰更富有诗意。并在传统“白地黑花”瓷的基础上,把传统水墨画的技法移植到陶瓷装饰上,创新出了登封窑新品种——登封窑“水墨瓷”。    

 

李景洲创新的“釉下水墨瓷”,在传统装饰“白地黑花”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它是在选用特定矿物原料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水墨的表现技法(墨分五彩),采用特定的传统烧造工艺而完成的。这种创新的特点是综合利用登封窑传统的装饰元素以及独特的陶瓷材料、制作工艺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语言充分结合,表现出传统水墨画的诗情画意,使画面更含蓄、更有味道。简而言之,也就是把陶瓷的制作烧造工艺与绘画技法高度统一,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陶瓷装饰艺术形式,使传统“白地黑花”陶瓷装饰更完美、更富有诗意。从收藏到研究,再从研究到仿制,李景洲走过的路尽管艰辛,但不无成就感。

 

“收藏要继续,珍珠地瓷器的恢复和传承还要进行。”李景洲说,他不仅要让民众了解珍珠地瓷器,还要将传统制做工序展给世界,他正为此努力。

(图片及文章均来源于网络)

邮箱

hkeocp@163.com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