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公司动态

走进非遗——当阳峪绞胎瓷

2023-06-05 10:20:47 1418人 已读

当阳峪绞胎瓷,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村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质也被誉为“瓷中君子”。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产于焦作当阳峪。北宋时期,当阳峪与当时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陕西耀州并成为中国“四大瓷都”,是宋代北方著名陶瓷生产场地。极富地方特色的绞胎瓷,外观古朴典雅,采用太行山上特有的矸石和制瓷原料,绞胎瓷器花纹在制胎中预先形成,不饰雕琢,混然天成,成品瓷质轫性强,敲击声音清脆悦耳。绞胎瓷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工艺流程多,每道工序要求严格,是中国制瓷技术极其宝贵的一项文化遗产。

201411,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历史渊源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其源于唐,兴于宋,千余年来在河南省焦作境内世代相传,因主要产于焦作当阳峪窑群区域,故俗称“当阳峪绞胎瓷”。

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址现存有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繁荣的盛况,特别是焦作当阳峪窑系用绞胎、绞釉、剔花技法装饰的瓷器,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其风格独树一帜。

北宋时期,重要窑址在焦作修武当阳峪,人们评价绞胎瓷:“白如雪,红如朱,绿如翠,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花如锦,凝如脂,润如玉。”北宋靖康之变后,绞胎瓷的烧制戛然终止,其烧制工艺消逝在历史的风烟中。古代的绞胎瓷名品在国内外仅存60余件,成为稀世珍宝。

20世纪30年代,绞胎瓷因古玩商人的购售而流入京城,始为人知。

1951年及1962年,故宫博物院曾两次派陈万里等专家到当阳峪实地调查,并发表了《谈当阳峪窑》等两篇文章,文中指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外,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相媲美。”

在焦作市领导的重视下,生产碗盘等瓷器的修武县陶瓷厂担负起了这一重任,政府不但拨款挖掘开发当阳峪绞胎瓷,还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市场低迷不赚钱,再加上技术方面的原因,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项目半途而废。

1989年,柴战柱来到当阳峪瓷窑旧址,挖寻残片,走家串户购买,并依据这些碎片的纹理特点,开始试验烧制。

2002年,绞胎瓷烧制技艺恢复。当阳峪绞胎瓷传统工艺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制作工艺

绞胎陶瓷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

绞胎陶瓷制作技术是当阳峪独特的工艺技术之一,绞胎是陶瓷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将形式美在瓷胎装饰方面推向极至.它利用陶瓷颜色的色彩,通过了作者的精心构思,进行揉合、排列和白泥或其它色泥,继成的纹理或图案,出现的亦真亦幻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

当阳峪的绞胎瓷,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了,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有席编纹、麦穗纹、羽毛纹、回转纹、木旋纹、流沙纹约十多种纹理的变化。

当代绞胎瓷的工艺水品更加精湛,纹饰也更加多样,根据中国当代唯一的绞胎瓷工艺美术大师杨峡的著作,我们可以知道绞胎瓷的纹饰可以分成16种基本纹饰。绞胎瓷的理论研究和工艺探索,河南焦作当阳峪也走在了最前沿。

传统绞胎工艺

绞胎是指将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通过各种复杂工艺在瓷胎里直接做出纹饰的瓷器表现手法,传统的绞胎工艺因为不成熟,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开裂,因此工匠们不会采用高温烧制绞胎瓷,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绞胎作品多为陶器。而且因为当时高温颜料技术的落后,烧制过程中颜色容易挥发,所以烧制的作品颜色较为暗淡。当代经过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与研究,在焦作当阳峪已经可以做出玉质感很强的瓷器作品。

当代绞胎瓷工艺

当代绞胎瓷工艺突破了前人所面临的束缚,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并且吸收了很多种其他艺术形式,使其面貌一新。由于高温颜料技术的进步,现在即使在高温下也能够烧制出颜色鲜艳的瓷器作品,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因此也就能够更好的被年轻人接受,更好的被年轻人传承。

绞胎瓷通过与雕刻艺术结合更能表现其材质美,通过与美术瓷结合可以做出更有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设计上还可以借鉴青铜器,玻璃及玉器等更丰富了绞胎瓷文化内涵。

——传承

传承人物

柴战柱,男,汉族,1964年出生,河南焦作人2010年6月,被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焦作市市申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

柴战柱,男,汉族,1964年出生,河南焦作人,现任焦作金谷轩绞胎瓷有限公司总经理。2000年创办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有限公司,经过近20年的精心研究和努力,他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智慧和艰辛恢复和发展了失传近千年的绞胎瓷工艺,现已经获得专利发明4项,省科技成果2项,开发出七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绞胎瓷新产品,是焦作市继四大怀药后的又一重要旅游产品,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好评。

先后学习了《陶瓷工艺》、《陶瓷原料与加工》等专业技术,攻克了绞胎瓷原料加工工艺参数、绞胎瓷烧结工艺参数、绞胎瓷纹饰技法等多项难题,成功地恢复了失传近千年的绞胎瓷工艺。

绞胎瓷研制成功仅仅是柴战柱恢复和发展绞胎瓷的开端,他并没有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中。在传承古代陶瓷艺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和创新出绞胎艺术瓷的16种基本纹饰技法,2000年-2005年来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状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开发出8大类l00多个品种的绞胎瓷作品。到2005年为止,开发绞胎艺术瓷内容涉及焦作山水、太极拳和焦作的历史人物、风土人情以及我国的经典故事、传统文化、十二生肖、山水花鸟、现代陶艺等,并创作出了树叶纹、编织纹等各种花型,还创作出了绞胎艺术瓷瓷板、绞胎艺术瓷绞釉花及刻剔花等多个新品种的绞胎瓷,同时也将镂空雕、浮雕、彩绘等创新的雕刻技法和艺术手段应用在绞胎艺术瓷的创作中,其创作的作品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形式新颖、+造型独特,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

为了展示和发展当阳峪的绞胎艺术瓷,2003年柴战柱在当刚峪村建立了焦作市的第一座陶瓷博物馆,集中展示宋代当阳峪窑的绞胎瓷产品和他开发出的绞胎艺术瓷作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和陶瓷专家。中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吉吉民、王锡良、江庆正等专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李铁映同志在北戴河听取了绞胎瓷创作方面的工作汇报,指出“绞胎艺术瓷是传统的文化、新兴的产业,要扩大规模”。

绞胎瓷是古老的,在柴战柱的手里,它又恢复了现代的色彩。柴战柱反复强调“现在做的事情是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能得以传承。如今物质生活的飞速提高,更需要精神生活的相辅相成”。而绞胎瓷多色融合,象征着团结和谐,表里如一,代表着诚信典范。姿肆流淌、变幻无穷的绞胎,深蕴古老的民族神韵,又具有现代艺术的抽象美与个性美。以柴战柱为代表的新一代绞胎瓷艺术家,立足传统锐意新,用独具个性的艺术特色,传承文明,丰富着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陶冶着世界的心灵!


(图片及文章均来源于网络)

邮箱

hkeocp@163.com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