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公司动态

走进非遗——砚台制作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

2024-04-25 09:25:36 180人 已读

砚台制作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山西省新绛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绛州澄泥砚产于山西省新绛县,是中国名砚中唯一的陶砚,其制作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至唐宋达于兴盛,明代取得进一步发展,历代都将澄泥砚奉为贡品。砚台制作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利用汾河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择取沉积淤泥,经过滤、制坯、雕刻、煅烧等几十道工序,历时年余制出成品。 

2007年1月,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7日,砚台制作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33。 

——历史渊源

澄泥砚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烧造工艺经后世逐步完善。

唐代(公元618~907年),澄泥砚制作技艺在秦汉时期的砖瓦烧造工艺基础上,开创了其多的制作技艺,当时制作的澄泥砚曾被列为“贡砚澄泥砚”。

 

唐代 ·三龙吐珠澄泥砚

宋代时期,经澄泥砚制作技艺烧制的砚已为“四大名砚”之一。宋、元、明、清是澄泥砚发展的高峰期,但由于统治阶层更替以及文化差异,澄泥砚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工艺特点。了解这些不同的工艺特点,这是澄泥砚辨伪的关键因素之一。

 

宋代·风字澄泥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澄泥砚制作技艺就已失传。随着澄泥砚制作方法的失传,绛州澄泥砚的生产出现了一个近300年的断档。

 

清代·山水纹澄泥砚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其子蔺涛历经千辛万苦终将澄泥砚恢复生产后,澄泥砚又重新在砚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为古城绛州的一大地方特产,澄泥砚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传承。 

——工艺特征

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具有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颜色。澄泥砚一般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器物线条凝练,状物摹态,形象毕肖,灵通活脱,逗人情思。

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绛州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经专家评鉴确认,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做画虫不蛀等特点。

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砚体形有圆、椭圆、半圆、正方、长方、随意形的。雕式有号、耳瓶、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等立体砚。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树花卉、走兽飞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

——工艺流程

绛州澄泥砚生产制作的主要环节有12个,而其中每个环节都还有一些细碎的小工序,共计70余道。

采泥

制作绛州澄泥砚的泥料取源于新绛汾河湾的取泥场。汾河由此折弯西行,在新绛形成了偌大的汾河湾,方圆数百平方千米中合适土层的泥料成为制砚的较佳泥土。但并非所有的泥土都能使用,必须选择较纯净的,黏结度、含沙量适中的泥土方可作为做砚的泥料。

为了采到适合做砚的泥土,澄泥砚研制人员足迹踏遍了新绛县周围5个县的河床、角落。尤其是汾河污染严重,泥土几乎成了黑色,而上游的植被水土保持不够,致使泥土中的含沙量过高,根本不适合做砚,因此只能寻找古河床遗留的合适土层的泥,作为制砚的泥料。

澄泥

采回的泥料中,含有大量的杂质,需用不同“目”的细密绢箩进行数遍的淘洗、过滤,最少得过滤五六遍以上,在过滤到最后两遍时,开始添加配料,以增加比重并体现砚的最后呈色。

压滤、排水

将滤好的泥料装入质地细密的绢袋中,放置在地或挂在某处,使其中的水流出,但注意不能曝晒,否则袋中泥料会形成外层干成泥片而内部湿的现象。

练泥、陈腐

当袋中泥料的水分滤去后,需将泥料倒出进行陈腐。具体的做法是先经过成百次的揉泥,其目的在于排除泥料之间的汽泡,增加泥的致密度,从而提高成品率。经过揉制的泥放入大缸并用塑料布封闭,进行陈腐。陈腐时间为半年以上,这样才能腐化泥料中的有机质,同时使泥料中的分子排列更趋于均匀,可以提高成品率。

揉泥、制坯

这一环节应当注意揉制手法,一定要用力均匀,以避免制作的泥坯压力不匀,造成结构不匀而破裂。

阴干

将做好的泥坯(砚坯)置放于恒温、恒湿、恒风的环境中(即阴干房)慢慢阴干,这样会让水分慢慢排出,且使坯体干燥均匀。阴干的时间为夏季两个月,冬季两个半月以上。

精雕细刻

砚坯阴干后,就可以根据需要在砚坯上刻各种图案了。或雕或刻,可根据设计者的需要发挥。

砂磨

将雕好的砚坯的砚堂、背面、侧面等用不同“目"的布砂进行打磨,使其光洁。

窑炉烧制

这是澄泥砚制作工序中最关键,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比烧制磁器、紫砂的难度大。因为砚坯的厚度较大,有的可达7cm~8cm左右,是一般陶瓷坯体厚度的5~10倍,其难度可想而知。澄泥砚烧制的较佳烧成曲线,从入窑到出窑,一般得1周时间,这中间的阴、晴、雨、雪等诸多气温变化,均得十分留心,因为这些都会改变窑炉内的正、负压,造成温度与烧成气氛的改变,从而增加次品数。

总的来说,窑炉烧制最关键的是控火,概括为3个字:稳、慢、匀。但也不能太慢,否则坯体内的游离水、组织水不能及时、均匀地排出;也不能太快,因为水分子在高温情况下,体积会膨胀10多倍;如果升温太快,则会把通道胀破,造成胚体的破裂。

烧制中还得控制烧成的气氛,这和陶瓷有异曲同工之处。氧化焰、还原焰、中性焰、半氧化还原焰等,这些气氛的长短、强弱都会影响砚体的成色与呈色。

影响砚的呈色的另一个因素即泥土的成分与添加剂的成分,铜、铁、钛、锰、钴等配料的多少都会影响其最后的呈色。就这样小心谨慎地坚持1周左右即可出窑。一般情况的成品率在35%左右。

水磨

将烧制出来的成品砚浸入水中,再用不同“目”的水砂纸将砚的各个面打磨光滑、细腻,使之“抚如童肌”,亦可将砚表面上附着的杂质磨掉,呈现砚的本来颜色。

精修

砚在泥坯阶段时,由于泥的松脆,有些地方雕刻不到,待烧成后再做进一步精修,可使砚作更加精美。

配盒、包装

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将砚配以传统的锦锻盒,仿红木、花梨木盒等。 

——传承保护

文化价值

澄泥砚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和经济高度繁荣的唐代创制的,它是在当时制砚材料多样化,而人们开始对日常使用的砚台材质有了更高要求的社会需求下产生的,是中国古代非石质砚制作技艺发展成熟达到顶峰的历史见证。

澄泥砚和其他砚台一样, 在古代首重实用性,同时,它作为一种古代文人日常使用的文房用具,本身就是记载和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在2世纪社会,虽然砚台和古代传统笔、墨等用具都已不再作为普遍使用的实用工具,但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透过这些文房用具来了解中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而砚台由于自身的材质特点,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中非消耗品之一,具备可以长久保存的优势,故尤其被人所关注。

澄泥砚诞生伊始便品质上乘,为古代文人墨客争相使用,从而有了规模生产,甚至出现制砚名家,共原始的单一实用性范畴也逐渐被突破,人们不仅仅使用此砚,更兼之收藏鉴赏,其至在砚台之上铭刻砚铭,赋予诗词歌赋,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是以来,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澄泥砚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价值

中国古代澄泥砚制作技艺吸取了当时陶砚,瓷砚,砖瓦砚等所有共他泥料烧制而成砚台的工艺优点,并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艺体系,这从前文中屡次提及的苏易简《文房四讲》中较为详细的工艺步骤记载便可窥见一斑。

中国当代澄泥砚制作技艺虽非完全源自古代技艺传承,但从前文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其是根据古代文献记录复原制作,并在此基础上再借鉴了陶器,瓷器制作的一此先进经验或适当借助现代化机械对其中一些工艺步骤进行了技术改进,使之更能适合21世纪社会的需求。

澄泥砚制作技艺工艺流程复杂,其中烧成温度的设定,窑内气氛的控制,添加剂的使用等关键工艺步骤都蕴藏着科学内涵。 

艺术价值

砚台制作的艺术性倾向到了明清时期则体现得更为明显,各类品砚、论砚的专门著作中对于砚台样式的介绍开始占据更多的分量,甚至出现了详尽的图录。如清代唐秉钓的《文房四考图说》、谢慎修的《谢氏砚考》等著作均对各种砚形进行了描述。对于澄泥砚来说,人们对其艺术性的关注除式样外,还有其烧成的各种色彩,如朱栋《砚小史》等著作就曾对澄泥砚的颜色进行过品评。这种对于色彩的看重也直接体现于澄泥砚的色彩控制与着色工艺上。

21世纪,中国传统笔墨纸砚已经不再是人们日常使用的文房用具,同样地,人们对于澄泥砚的关注也从首重实用性转至首重艺术性。澄泥砚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完全步入了“工艺美术品”的行列。

传承状况

相对于澄泥砚制作工艺曾出现间断、无人制作的历史,21世纪以来澄泥砚制作工艺的发展还是有一定规模的。中国在山西省的新绛县,河南省的新安县、焦作市、郑州市等地均有澄泥砚的制作生产,但在全中国范围看来,进行澄泥砚制作的厂家也不过几家而已,且均是较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另外一直有退出此行业的制作者,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传统澄泥砚制作工艺复杂,整个生产过程耗时费工且成品率不高,生产初期探索与实践阶段还有可能出现零成品率的状况,这使得很多制作厂家资金周转困难,甚至难以为继;其次,澄泥砚制作工艺属于当代复原制作的古代工艺,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新绛县等地政府对生产厂家扶持的力度不够,致使很多澄泥砚生产厂家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化商业社会中逐渐倒闭,还在进行澄泥砚制作生产的厂家多是一些技术成熟、具备稳定年产量和销售量的厂家;最后,在一些旅游胜地当代澄泥砚仿冒者众,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澄泥砚的形象与声誉。

虽然澄泥砚制作技艺已经被政府逐渐重视,总体形势较之从前有所改善,但这些生产厂家的经济效益远远无法和一些现代化企业相比。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困境,在澄泥砚制作技艺上也同样存在。中国四大名砚中,发展最好的端砚年销量为30万方左右,占全国砚台年销量的70%,歙砚年销量6万方左右,洮河砚年销量2万方左右,而澄泥砚的年销量则仅仅只有数千方,是四大名砚中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种。 


本期人物【蔺涛

蔺涛,1968年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轻工大国工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2020“三晋工匠”年度人物

蔺涛的父亲蔺永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父子二人共同创建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使这项曾失传约300年的制砚技艺重获新生,让越来越多人领略绛州澄泥砚“坚实如铁,质地细腻,贮墨不涸,历寒不冰,不伤笔,不损毫”的独特魅力。

推动中国砚文化由新绛走向世界,助力家乡文化产业繁荣,三十余载,蔺涛虽饱经风霜,却从未止步。

“没有希望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前进”

绛州澄泥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源于秦汉,兴于唐宋,明代达至炉火纯青。由于种种原因,其制作技艺于明末清初失传。

蔺涛是受父亲蔺永茂影响,一步步踏上研究澄泥砚道路的。蔺永茂深爱美术,曾任新绛县文化馆副馆长,常年躬身于木版年画、面塑、刺绣等众多艺术领域。1968年,蔺涛出生。儿时,他跟着父亲学素描、工笔、篆刻,跟着父亲研读《绛帖》。

1986年,蔺涛自稷山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一名美术老师。这期间,时任新绛县文化馆副馆长的蔺永茂开始担负起新绛县博物馆业务馆长的职责。父亲常与专家学者考察研究新绛县历史名产,“绛州澄泥砚”走进父亲的视线。

在父亲“耳提面命”下,蔺涛常在工作之余,与父亲一道从各类文献中寻找关于澄泥砚的蛛丝马迹,平稳安然的生活也因对澄泥砚的执着而改变。

原本与绛州澄泥砚相关的历史资料寻得不易,制作技艺方面的记录更是简要稀少。蔺涛和父亲只能从木版年画、刺绣、陶瓷、紫砂壶、石雕等“姊妹”艺术类别中寻求依据、获得灵感。

为了获取原材料,蔺涛和父亲多次沿着汾河,上高崖、入沟底。有一次采泥,河岸突然塌陷,蔺涛整个人掉进河里,所幸河水并不湍急,有惊无险;还有一次在悬崖上挖土,悬崖一侧发生塌陷……

“文献里的只言片语,我们都要去做实验,要证明这句话能不能用,用到哪里,如何改进。而在这些尝试中,就耗费了我们数年时间。”

蔺涛还和父亲寻找烧造砖瓦的老手艺人,向他们请教高温焙烧砖瓦的工序要领。“他们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那可能是很关键的技艺。”

最开始的十年,蔺涛对其中的艰辛几语带过:“我们一直在积累,也没有一分钱的回报,艰难困苦太多,都是熬过来的。没有希望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摸索,什么都看不到时,就是低头干活。”

“凤凰涅槃式的成功”

作为“四大名砚”中唯一的陶质砚,绛州澄泥砚属于陶瓷,也别于陶瓷,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炻器。在烧制过程中,稍有不慎,便难有成功之作,故珍品更加珍贵难得。

明代陈继儒《珍珠船》曾有载:“绛县人善制澄泥,缝绢袋致汾水中,逾年而取之,陶为砚,水不涸。”在新绛县内数丈高的古河床断崖层处寻得较为理想的泥土后,蔺涛和父亲改进了绢袋过滤的方式,改为沉积层取泥,再经过淘洗过滤,确保泥质细腻。他们通过实验方法,分析泥质,并尝试调配砚泥原料,所得泥土,比面粉还要细。接着,是经过上百次揉泥排出气泡,增加致密度,然后是半年以上的封闭陈腐,再去阴干、雕刻、打磨。

到了最为关键的烧制阶段,蔺涛和父亲最初只能从烧制泥片开始尝试。“我们了解到景德镇烧瓷的时候,‘看火’是烧制阶段最关键的事,主要由把桩师傅掌控。按照景德镇的传统,即使瓷器烧坏了,也不能怪把桩师傅,这就可以想象把桩师傅的不易和烧制的艰难。”

为掌握这项“五行交融”的艺术,建窑、添柴、开窑……蔺涛和父亲反复尝试、琢磨、领悟其中的门道和技巧。烧制好之后,还需浸入水中,再用水砂纸细细打磨。

1986年蔺涛与父亲共同建立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至1991年8月,他们成功烧制出三方简易成品砚台,终于掌握形成了原材料、制窑、火候等一整套绛州澄泥砚制作焙烧工艺。

蔺涛的爱人解玉霞是蔺涛读师范时的同学,一直目睹丈夫和公公对澄泥砚的辛苦投入。她担负起家里日常繁琐的生活、同时兼顾自己的工作,后来加入到这支单薄的制砚队伍中。

1993年,蔺永茂、蔺涛带着烧制好的成品澄泥砚寻找专家鉴定并获得认可,后在当年的《中国文房四宝》杂志上,一展绛州澄泥砚的风姿,这也标志着绛州澄泥砚从技艺失传,到重现光彩。

蔺涛感叹:“火里求财难。”绛州澄泥砚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达一年,成品率低,珍惜品相更是凤毛麟角。从1991年至2000年,蔺涛仍在不断提升工艺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努力逼近更高的成品率。从最初只有4%的成品率,到目前提升至30%、精品率不到8%,这背后是功力的沉淀与意志的较量。

1994年,蔺永茂、蔺涛带着新制成的绛州澄泥砚,到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名砚博览会”,一举斩获金奖。该砚台后由天津艺术博物馆作为珍品收藏。当时,专家评委评价这方砚台“取之于古人之道而胜于古人之品”。“这是里程碑式的荣誉,给了我坚定干下去的信心!”蔺涛仍记得当时的振奋。

2006年,蔺涛与父亲蔺永茂同时被授予“首届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9年7月,蔺氏父子双双荣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从与父亲一道摸索制砚工艺,到不断汲取灵感,设计出独具个人风格表达的砚台作品,蔺涛形容这是“凤凰涅槃式的成功”。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蔺涛还研制开发出“石品花纹”,更加丰富了绛州澄泥砚的意蕴。

令蔺涛自豪的是,2006年,“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也是我国砚台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在接下来的十年,蔺涛的砚作六次六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蔺涛回忆,每次参加作品申报,“都对我们整体制砚水平的提升有莫大帮助”。

在获得“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的六件作品中,蔺涛对设计《和平砚》时的探索与创意历历在目。他先后构思20余款设计并烧制成功,但成品效果总不能令他满意。从1998年以“和平”为立意,到2005年正式完成设计,他毫不妥协,步步精进。其中关于“和平鸽”的设计,他多次修改打磨,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张戏票中获得灵感,才有了最终灵动的和平鸽飞舞于砚台之上。

“做精、做尖、做绝”

制作澄泥砚近40年,蔺涛坦言虽没有攒下太多钱,但更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是建立打造“绛州澄泥砚”品牌与锻造出一支杰出团队。

“相比于端砚、歙砚等石雕砚,其采石、画图、雕刻等可由个人独立完成,但对于澄泥砚来说,工序繁杂、耗时久,更需要团队协作,如同接力棒一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早在1995年左右,蔺涛和解玉霞就明确,要想将绛州澄泥砚推向更广阔平台,需要培养青年一代的技艺传承人。

绛州澄泥砚研制所的生产基地就设立在蔺涛的家乡新绛县光村。蔺涛、解玉霞从家乡附近的村镇招收年轻人和没有工作的妇女。许多人读完初中后或走向社会、或走入家庭,一开始只想着多挣些钱。蔺涛总鼓励他们要眼光长远,要熬得住、坐得住冷板凳,用心学好一门功夫。

研制所内,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每名学徒从掌握一道工序做起。蔺涛认为:“掌握太多工序会分神,能把关注点集中到一道工序上,把这一个步骤做精、做尖、做绝,就已经很不容易。”

自从带了徒弟,蔺涛觉得责任更重,要为徒弟们的未来负责。他常“逼着”他们看书。蔺涛自己酷爱学习和读书,家里藏书满墙。“我们的思想、理念一直在前进,要多读多看、旧书新读,会不断有新灵感冒出来。”

蔺涛带着团队成员参加各种展会、比赛,由公司出资,让大家参加培训、考职称。有徒弟曾和蔺涛吐槽:“花那么多钱干啥,我们听不懂。”蔺涛坚持道:“去学学,去听听,哪怕一句话对你有用就行,慢慢积累。”

在培养人才方面,蔺涛有着极大耐心。这些年日积月累,蔺涛不仅带出了一支制砚队伍,部分员工的工龄达到20年,有的成员还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团队成员范有良家里困难、负担重,在蔺涛的培养和支持下,范有良度过了人生低谷期,在2020年获得全国砚雕技能大赛第28名,被授予中国文房四宝行业技术能手;2023年被授予河东工匠、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已成长为团队骨干和行业排头兵。

蔺涛的儿子蔺霄麟也在家人影响下,对制砚产生浓厚兴趣,2019年从韩国国民大学陶瓷工艺系毕业后,加入制砚所。蔺霄麟回国后创新调整窑温及窑内气氛,将澄泥砚过去的3种颜色,增至8种。蔺霄麟设计的“云水系列”砚、“滴水藏海”砚分别获得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产业博览会金奖和“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铜奖。在文创设计、品牌推广、电商直播,蔺霄麟投注着青年视角、创新力量,以及对推介澄泥砚的坚持与热忱。

无论是对于蔺霄麟,还是团队中其他成员,蔺涛非常鼓励他们积极创新,从设计、雕刻等角度实践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甚至可以说有些偏门,越来越多徒弟肯跟着我们传承这项技艺,能把青春热血都奉献在这个事业上来,这让我特别感动。”蔺涛说。

目前,蔺涛团队中,有荣获全国文房四宝行业技术能手2人,全国澄泥砚行业雕刻技术能手2人,全国砚雕技能竞赛优秀选手8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3人,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6人,三晋巧姐6人,运城市劳动模范1人,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助理工艺美术师24人等。

“艺术当歌时代”

近些年,蔺涛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元。他带领团队先后自主开发数十个系列、上千个绛州澄泥砚品种。在深耕传统文化领域的同时,他将红色文化融于创作。2018年,他设计制作“中国梦”主题砚台,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小岗村、南湖革命纪念馆捐赠;2021年,他精心制作“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主题砚台,并向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捐赠……

 

三代人匠心传承(从右向左依次为蔺涛、蔺永茂、蔺霄麟)

为讲好山西故事,蔺涛设计山西“一县一砚”系列,将家乡人文、历史、名胜等以砚语言讲述。从策划、研究,再到设计、制作,蔺涛用了10年,终于在2023年5月,完成山西省117个县(市、区)的砚台制作。

蔺涛说:“我一直都认为,艺术当歌时代。我也总愿意自我加码,这是一种朴素的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感。”2000年,他带着设计的澄泥砚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新加坡参加“春到河畔迎新年”春节庆祝活动,后又将绛州澄泥砚销往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蔺涛说,他出国的次数越多,越能感受到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世界从不安宁,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和平国度,要心怀感恩,有很多人在奉献、在付出。对祖国、对党的热爱,我都表达在砚台之中了。”

2010年,新绛县荣膺“中国澄泥砚之都”称号。在新绛县委县政府支持下,2012年,由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投资承建的中国绛州澄泥砚文化园破土动工。

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先后获评首批中国文房四宝技艺研学基地、非遗大师工作室、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旅游街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传承基地等多项荣誉。

漫步于古意盎然的绛州澄泥砚文化园,绛州澄泥砚、鼓乐、云雕、木版年画、仿古青铜器、宫灯、玉雕、石雕、烫烙画、拨金漆画、面塑、刺绣等20余种非遗文化产品技艺在此展示。蔺涛希望接下来通过三期的建设,将园区打造成为“新绛文脉传承点”和“新绛会客厅”,让国内外友人更好地体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新绛县澄泥砚文化园一隅

“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一种引领和示范”

新绛县以澄泥砚之名,让这个小镇近年来更加闻名遐迩。新绛县原本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唐代诗人王之涣、著名山水画家高克明等名家皆为新绛人。而蔺永茂、蔺涛的出生地新绛县光村,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蔺涛介绍:“村中古民居比比皆是,千年古刹、名碑等资源丰富,虽然经历过严重破坏,但众多遗迹尚存。像光村这样的,集几大家族、几十座宅院、几十处盛景、几十种文化于一村的,实属罕见,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履职山西省人大代表、运城市政协常委以来,蔺涛积极参政议政,在“旅游兴县”、建立“旅游名城”方面,提出诸多思考与建言。他曾提出推动光村申请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议,在2010年,光村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看着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古韵与新意相得益彰,蔺涛感叹,这就是值得骄傲的幸福时刻。

蔺涛认为,进一步推动非遗研学、打造研学基地,对古城活化将发挥重要作用。在今年山西省两会期间,遵循着“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蔺涛在推动千年古城的进一步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从政策统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

蔺涛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推介中国砚文化。关于匠心传承与引领,蔺涛认为:“不用去处处教人如何去做,而是心怀理想,低头做事,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这就是一种引领和示范。”

未来,蔺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未来助力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推动包括绛州澄泥砚在内的中国所有砚种,以“中国砚台”的形式,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及文章均来源于网络


邮箱

hkeocp@163.com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