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公司动态

走进非遗——宋锦织造技艺

2023-09-12 14:50:38 1592人 已读

宋锦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宋锦织造技艺制作工序众多,主要经过从缫丝、染色到上机织造等二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2006年5月20日,宋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4。

——历史渊源

      宋锦的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时,地处江南的吴国贵族已经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织锦。历经各时代的发展,织锦技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唐宋时,苏州成为国内丝绸生产中心。南宋时,苏州成立了作院,这时在苏州织锦中,出现了一种质地精美、技艺独特的新品种——苏州宋锦,除用于袍服衣着等服用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之用,品种共有四十多种。特别是装裱书画的应用,使这些美丽华贵的织锦与书画珍品一起得以保存。所以后世谈到锦必称宋,宋锦由此得名,流传下来。

明清时期,苏州又有苏州织造府,其宫廷织造和民间丝织产销两旺,素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称。宋锦织物使用范围扩大,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宋锦达到全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就是乾隆时期苏州生产的重锦。

——工艺特征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特征。元、明、清三朝以后所形成的以经面斜纹作地,纬面斜纹显花的锦又称宋式锦、仿宋锦,但统称宋锦。就广义而言,宋代的宋锦同于宋代的蜀锦。当时所称的蜀锦和宋锦只是产地不同,但蜀锦形成得更早。宋锦继承了汉唐蜀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纬向抛道换色的独特技艺,在不增加纬重数的情况下,整匹织物可形成不同的横向色彩。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

 

(明代粉红地双狮球路纹宋锦)

染色需用纯天然的天然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草木染,也有部分矿物染料,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在色彩应用方面,多用调和色,一般很少用对比色

(明代橘黄地盘绦四季花卉纹宋锦)

宋锦织造工艺独特,经丝有两重,分为面经和底经,故又称重锦。宋锦图案精美、色彩典雅、平整挺括、古色古香,可分大锦合锦小锦三大类。大锦组织细密、图案规整、富丽堂皇,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合锦用真丝与少量纱线混合织成,图案连续对称,多用于画的立轴屏条的装裱和一般礼品盒。小锦为花纹细碎的装裱材料,适用于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等。其制作工艺多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组织;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纬线三种;一纬纹与地兼用,二纬专作纹纬,分段换色织造。其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其间饰的团花或折技小花,规整工致。几何纹有八达晕、连环、飞字、龟背等。色彩多用调和色,不用对比色。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种经纱三种色纬织成。常在格子藻井等几何纹框中加入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谐。宋锦主要用作书画装饰和官员服装。

(清代湖色地方格朵花纹宋锦)

——工艺流程

宋锦的生产工序很多,一般要经过从缫丝、染色到上机织造等二十多道工序。采用经线和纬线,宋锦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并应用彩抛换色之独特技法,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这一技法被后来的云锦所借纳,并一直流行于当代的织锦技艺中。

传统的宋锦采用提花木机织造,机上有地经和面经两个经轴和9片综。其中地经由6片综控制,面经由3片综控制。综片运动则由6根脚踏杆控制,其中有3根脚踏杆同时连接2片综(因这2片综是连接在一起同时起落),以便减小综线密度。开织时,上有挽花工,下有织花工,上下呼应,调度综框,交换投掷多色纬梭。织造宋锦,已改用纹针式提花机。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宋锦不仅是苏州优秀丝绸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宋锦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宋锦,虽历经千年演变,现仍以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

传承现状

由于经济转型和长期得不到重视,传统宋锦手工作坊现已停产,艺人、工具、纹样严重散佚,亟待采取切实措施,予以恢复和保护。

传承人物

钱小萍,汉族,1939年9月生,江苏省武进县人。2007年6月,钱小萍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苏州市申报。 

保护措施

苏州建立中国国内首个以宋锦为主题的产业园——苏州宋锦文化产业园,包括宋锦(丝绸)文化精品展示、宋锦和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真丝绸生产工艺展示等。

 

本期人物【钱小萍】

钱小萍,1939年12月出生,1957年毕业于江苏丝绸工业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前身)首届丝绸工程专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锦织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苏州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创始人,国家级丝绸专家,首届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研制人造血管

从十六岁踏入学校,开始走上丝绸之路的专业领域起,钱小萍的人生似乎就与丝线交织在一起了:1957年,她从丝绸工业学校毕业,年仅19岁便成为了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批丝织专业人才。

上世纪50年代末,纺织部和卫生部联合下达了研制人造血管的任务,上海胸科医院和苏州丝绸研究所接受了这一新课题的研究。1960年,中国第一代人造血管研制成功。后来钱小萍又独立负责了用涤纶取代尼龙,经过三年研究,1963年获得成功并投入了生产。1973年,上海胸科医生的医生专程到苏州找钱小萍,商讨共同研制新型人造血管,不仅是因为她有研制人造血管的经验,更是因为钱小萍对织物结构设计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技巧。这次医院方提出了制作内壁有绒毛、性能大为改善的新型血管的设想,1979年,一种内壁有卷曲形绒毛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终于试制成功,经过临床试验,效果很好,这就是中国第二代人造血管。

这项技术于1983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986年获得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镀金奖和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并取得了国家专利。

创办苏州丝绸博物馆

1984年初春,钱小萍经过深思熟虑,从保护祖国丝绸珍宝出发,在苏州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创建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和提案。5月她赴北京参加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时,在小组讨论会上慷慨陈词,得到了众代表的支持。

此后,她一方面带队研究创新,一方面呕心沥血多方奔走呼吁,可谓殚心竭虑。经历了诸多波折,1991年,中国第一所丝绸专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终于建成。如今的苏州丝绸博物馆是一个集收藏、陈列、科研、生产、旅游、贸易为一体的多元化博物馆,1995年还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民俗风情游全国重点景区单位”。这座颇具特色的多功能博物馆,开馆后在政府只有少量拨款的情况下自行运作取得巨大成功,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和知名度。

保护复活宋锦:择一事终一生

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前身为“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成立于1996年,在钱小萍的主持带领下,成功复制了先秦、两汉、隋唐、明清等珍贵丝绸文物二十余件,分别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等奖。2008年,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广新局等五家单位联合授牌“钱小萍宋锦织造技能大师工作室”,旨在继续挖掘、保护和传承传统丝绸文化和技艺——特别是濒临失传的传统宋锦织造技艺。

菱格四合如意原件为残片,是民间收藏的传世品。在历经几年的努力下终于复制成功。之后,“宋锦复兴”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大博物馆纷纷送来各自镇馆的宋锦藏品。于是,《球路龙纹锦》《黄地宝相八达晕锦》《花卉盘绦纹锦》《极乐世界》等一大批珍稀宋锦纹样和文物都被复制出来。

除了文物复制,退休后的钱小萍还制订了一系列工作计划,她要继续发挥她在丝绸领域中的作用和贡献。首先她用大块的时间完成了国家重点图书80万字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分卷。然后又主编了70万字的《丝绸实用小百科》,已被作为普及读本和丝织类中专的必用教材。她还撰写了有关丝绸文博专业的学术论文30余篇,分别发表在《丝绸》《纺织学报》《中国文化遗产》等专业刊物上。如今80多岁的她,仍然活跃在丝绸研究和文化传播的的第一线,编写书籍文章的同时,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到高校为学生授课,为弘扬和推广中国丝绸坚守着。

  

(图片及文章均来源于网络)

邮箱

hkeocp@163.com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