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公司动态

走进非遗——徽墨制作技艺

2023-10-19 09:30:10 1475人 已读

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徽墨制作技艺复杂,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独特的炼制、点烟、冷却、收集、贮藏方法,松烟窑的建造模式、烧火及松枝添加时间与数量、收烟及选胶、熬胶、配料和剂等也各有秘诀。

徽墨是中国特有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20065月,徽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 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量激增,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他们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终于制成了有如“金不换”的文苑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御园图”墨模

徽墨从清代顺治年间一直到光绪、宣统年间代有传人,到了1956年1月歙县仅存老胡开文、胡开文正记、胡开文顺记、胡开文仁山氏四家墨庄,合并为地方国营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绩溪的几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而且还恢复了一些优秀的传统产品,如“苍天珍品”、“廷王圭遗法”、“潇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月精”、“金龟”、“玉蝉墨”、“十八罗汉”等等,都是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存的成套集锦。 

——工艺特征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廷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徽墨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南唐李庭造小挺双脊龙纹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明、清时期墨模艺术也达到其巅峰。

——工艺流程

一、炼烟

在进入正式的制墨环节之前,墨工需要在密闭的燃炉中烧制烟灰。

二、和胶

则可使分散的烟凝聚成块,古人熔胶,要求“煮化得胶清,墨乃不腻”。墨的质量高低与胶的关系非常密切,古往今来,制胶工艺一直是制墨的秘技之一。

三、杵捣

捣杵颇费气力,需反复捣匀、捣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厌捣”之说。

四、成型

墨丸嵌入印板后,将被搁置到毛竹所制的坐担下。这时,墨工就坐在竹担上,腾挪一番,用自己身体的重量将墨压平整。挤压规整后的墨锭,需冷却定型后才能脱模,夏季脱模的时间通常长于冬季。

五、晾墨

脱模后的墨锭将被送入晾墨场中翻晾,古代制墨常用炉灰来脱水,而今则以室内晾干为主,但对晾墨场的要求极高:需要保持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直射,风大要关窗,梅雨季节要促进空气流通,晾墨时,墨工还要勤翻动墨锭,以防收缩不匀而变形。墨锭的大小决定了晾墨时间的长短,一般情况下,一两的墨锭需要6个月,二两的墨锭需要8个月,墨锭越大,需要的翻晾时间就越长。

六、锉边

晾晒后的墨锭还需经专人修边,除去边缘的余墨。修墨师傅将一块挖了槽的木板钉在木墩上,再把墨锭固定在木槽中,然后用工具将墨锭的毛边打磨、修平,除掉瑕疵。

七、洗水

洗去修好墨锭表面的灰尘。

八、填金

再将成形的墨锭根据图文填描金粉、银粉以及其他颜料。

九、装潢

加以包装后,便成了徽墨。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徽墨的墨模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

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另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文房四宝”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逐渐失去使用价值,淡出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墨汁已经被化学墨汁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更不用说使用范围狭窄的墨锭了。文房四宝行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原材料紧缺、人才匮乏、生产方式落后、浪费大、成本高等问题。原料石楠树的砍伐增多,导致原料奇缺,价格疯涨,制墨企业的效益不佳。

其次,在传统徽墨制作中劳动强度大、收益不高;特别是制烟环节,脏又累,需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年轻人很少有人愿学、愿干。而老一辈的制墨艺人逐渐年老去世,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困难。

传承人物

周美洪,男,汉族,1957年6月生,安徽省绩溪县人。2007年6月,周美洪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歙县申报。

汪爱军,男,汉族,1965年2月生,安徽省绩溪县人。2009年6月,汪爱军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绩溪县申报。

 

本期人物【周美洪

周美洪1957年出生于安徽绩溪,现在从事徽墨的生产已经四十多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歙砚研究所所长,安徽省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中国徽墨研究所所长,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周美洪的父亲周福荣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老胡开文墨厂,而周美洪本人从小就在墨厂长大,是呼吸着徽墨的味道长大的人,所以从小周美洪耳濡目染,对制墨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9年22岁的周美洪就接替了父亲的工作,进入老胡开文墨厂上班当学徒,从事徽墨的生产,一干就是38年,后来成为了墨厂的老板,虽然不再从事一线的生产工作,但是周美洪对徽墨生产的每一道工序都特别的精通。

 

当年周美洪进厂当学徒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是17.65元,除去自己生活所需,每个月还能够孝敬给自己的父母五块钱,因为能够自食其力,又能够为家里做一点贡献,所以年轻的周美洪是相当知足的。

虽然从事的是制墨的工作,但是他从来就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徽墨的传承人,会成为制墨厂的厂长,带领着大批的工人从事徽墨的生产,而且自己还成为了制墨大师。

学徒其实是很苦的,每天六点钟就开始在墨厂上班,一直到晚上六点钟才能够下班,除了学习制墨的手艺,作为学徒工还需要泡茶、打水、收拾工具等,学徒一般是需要半年时间才可以结束的,半年之后,就可以到制墨的流程上去做一名工人了。

 

但是周美洪自己也知道学徒是容易的,但是想要成为制墨的高手,想要掌握制墨的全部流程,并且能够制造出高品质的徽墨,却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事情,所以周美洪在工作的过程中细心学习,时刻锤炼自己的手艺,希望能够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制墨人。

制墨的工艺流程是比较长的,第一个工序就是扫烟,在老胡开制墨厂,依然传承着最原始的获取制墨原料的工艺,制墨的材料是松烟和油烟,松烟一般来说较为便宜,所以制墨厂一般会从市面上选购松烟来制作松烟墨,但是油烟墨的制作则是墨厂自己制作原材料。

 

在一间半封闭的小屋内点上上百盏的桐油灯,一个师傅坐在外面守着这些灯盏,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屋子内的微弱的桐油灯灯光,每个灯盏上面都罩着一个瓷碗,每隔半个小时,师傅就需要穿好雨衣,进入房间内,将瓷碗上面的桐油油烟轻轻扫下来,之后再将瓷碗重新归位,并且将桐油灯盏的灯光调节好,这样收集桐油烟的方式与古代的记载中完全相同,虽然时代在进步,各项技术都在日新月异,但是这项工艺依然保持着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方式,丝毫没有发生改变。

 

将生产徽墨的材料收集起来之后就需要进入下一道工序,漂洗,漂洗过后将收集起来更加细腻的油烟再加入恰当的珍珠粉、麝香、冰片等中药材,混入牛胶,搅拌杵捣,成为墨泥,之后送入下一道工序,将墨泥放入锅内蒸,蒸好的墨泥之后需要经过200余次的捶打,压制成型,经过冷却再送入阴晾车间去晾干,晾干后的墨就送入下一个工序描金,描金工艺流程结束后,一块真正的可以上市出售的墨就基本上完工了。整个过程需要耗时耗力,一块墨从开始到出厂销售大约需要经历一年多的时间。

 

周美洪从做学徒开始就了解墨的生产流程,在制造墨的每一道工序上都做过,可以说任何的工序周美洪都是烂熟于胸的,周美洪了解每一道工序的技术诀窍,而且每一道工序都可以做到精益求精,正是因为周美洪的手艺高超,所以周美洪逐渐在制墨的工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走上了制墨厂厂长的位置,成为了一名特别懂技术的制墨工艺大师。

 

周美洪觉得其实制墨就如同做人一样,制墨需要在每一道工序上下苦功夫才能够得到一块上乘的徽墨,而做人也需要谨慎,需要特别细心,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20世纪初的时候,很多制墨的人都离开了工厂,选择了自己单干,当时的周美洪也曾经遇到了可以选择更加轻松和惬意的工作机会,但是周美洪却对制墨有着独特的情缘,放弃了离开制墨行业的机会,在人心浮动的时候选择了留下来,继续自己的制墨之路。

周美洪心里想着老胡开文墨厂已经经营了200多年,我不能让它在我的手里倒掉,那么多的工人,一辈子就只有制墨这一个手艺,如果墨厂真的倒掉了,这些工人就只能失业了。

 

失业的工人没有任何的技术,只能是去做保安,到时候工人们的生活会变得异常艰难,所以周美洪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当年老一辈将制墨厂交到自己的手里,自己就应该守住这一份事业。

周美洪知道,一个制墨师制墨的黄金年龄是35-55岁,超过了这个年龄段各方面能力都会跟不上,周美洪为了让制墨工艺不会失传,从1995年就开始做制墨工艺的记录册,到现在为止制墨工艺的配方资料已经收集了满满几大柜。

周美洪现在是古老的制墨工艺的传承者,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项古老的制墨工艺流程传承下去,让老祖宗的好东西不至于失传。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从事制墨这项工作,年轻人更加习惯于走出家门,到大城市里去流水线上打工,去大城市里过灯红酒绿的生活,老胡开制墨厂已经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没有人愿意再从学徒干起,经历数十年的打磨去成为一名制墨的工艺大师。所以周美洪觉得真的很难。

现在的周美洪已经即将七十岁,已经不再从事制墨的一线工作,但是周美洪特别渴望能够将制墨的技术传承下去,现在的老胡开制墨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制墨厂,制作出来的徽墨会出口到日本等国家,只有一半的徽墨会留在国内消费掉。

 

随着人们对块状墨的需求量的降低,制墨厂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现在制墨厂每年会生产出100多万块的徽墨,徽墨的品质是响当当的,而老胡开制文墨厂现在也已经经过了改制,成为了周美洪的家庭产业,周美洪的儿子大学毕业后,被周美洪叫回家从事制墨的工作,周美洪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继续自己的事业,替自己守住心中的这点念想,希望古老的制墨工艺,希望老祖宗的好东西可以被儿子接受传承下去。

图片及文章均来源于网络

 

邮箱

hkeocp@163.com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