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公司动态

剑川狮河村木雕调查

2019-01-03 16:04:23 1291人 已读

摘要  本文要主对剑川县狮河村白族木雕的发展现状、自然人文环境、工艺、类别和美术图案、承传、工艺品的销售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 ,并对如何保护和发展白族传统木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作者简介  黄静华,女,云南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前言  

2 0 0 1年8月初,我和董秀团在剑川县甸南乡的狮河村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木雕工艺专题调查。这次调查主要以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的形式,收集了狮河木雕在产品制作、类别、功用以及工艺传承等方面的资料。此外,我们还较为系统地查阅了村级户籍与财税档案,并收集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本文试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对狮河木雕工艺的保护与发展略作分析,以资讨论。

 

二、狮河概况  

狮河村,位于剑川县剑湖畔,古来便是剑川地区一个地灵人杰的去处。在这里,保持着世代相传的木雕手工艺,是远近闻名的木雕村。

从剑川县城出发,沿着环湖公路,绕行大约 11公里便可来到宁静秀美的狮河村。

狮河村隶属于剑川县甸南乡,位于甸南中东部,属坝区。村庄东倚群山,松青柏翠,山泉潺潺;西临剑湖,桃红柳绿,渔歌阵阵。狮河下辖上河、下河、官登三个自然村,因境内有河,河中有大岩石如狮,故称石狮河,村以河名。

狮河村气候属南温带温凉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各月之间气温变化不剧烈,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日照时数 24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275毫米,有霜期190天左右。

狮河村土壤分布为黄棕壤和红壤,成土母质为湖积、冲积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较高,水面居全县前列,是个可耕可渔、宜牧宜农的地方。据1999年统计,狮河共有耕地2610亩,其中水田1866亩,旱地744亩。主要有农作物为稻谷、小麦、蚕豆和玉米。

狮河村历史悠久。古时,这里及附近地区曾是南诏与唐朝、吐蕃的争夺之地,也曾是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驻跸的地方。由于历史原因,村内的古寺和古戏台等建筑已被拆毁,但本主庙仍存在 ,而且周围还有海门口铜石并用古文化遗址、桑岭古墓等文物古迹,它们同样是狮河村悠久历史的见证。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狮河村共有居民614户,总人口为2695人。其中男性1334人,女性1361人,非农业人口48人,农业人口2647人。三个自然村中,上河村有居民308户,人口1370人,其中男性693人,女性 677人,农业人口1349人,非农业人口212人。下河村总户数为126户,总人口547人,其中男性271人,女性270人,农业人口536人,非农业人口11人。官登村有居民180户,778人,其中男性364人,女性414人,农业人口762人,非农业人口1 6人。此类资料表明,在户籍关系上,狮河村仍然是一个传统的白族农村社区。

20世纪 80年代以前,狮河村是一个典型的单元农业经济村落,其经济状况体现在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全召开以后,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剑川木雕行业的悄然复兴,狮河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许多家庭近年的收入构成来看,狮河村居民的经济来源已不再是单一的农业收入,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养殖业以及其他行业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据调查问卷统计,除农业外,狮河村现在约有44%的劳动力从事木雕业,2%的劳力从事运输业和建筑业,6%左右的劳力从事养殖业,其余还有一些闲散劳力从事缝纫、淘沙、做豆腐等行业。因此,狮河村目前已形成以农业和木雕业为支柱产业,辅以其他行业的多元经济结构。

狮河村农业、木雕业、运输业以及其他行业多元并存的经济结构改变了狮河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善了狮河人的生活水平。据介绍和观察,该村电视、电话、录音机、影碟机等现代传媒和通讯工具的普及率达60 %以上。毋庸讳言,这种以电视媒体和电话通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信息网络的初步确立,必定会对狮河人的生活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

狮河村白族在择偶中,除门第相称、年龄相当等条件外,有无遗传性疾病,父母长辈道德作风如何,本人是否勤劳善良等均是择偶条件。此外,随着木雕工艺在狮河村人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加强,是否掌握木雕技艺及手艺的精良程度也成为一部分未婚青年择偶时的一个重要条件。

剑川农村白族家庭历来是男外(手工业、建筑业等)女内(农耕、生育和家务)的性别分工,狮河村也不例外。现在,尽管狮河村男女两性在家庭中的分工区别已不那么明显,许多女性也从事木雕手工业或是其他行业,不少男性也承担农田家务,“男主于外,女主于内”的传统性别分工习惯仍占主导地位。

狮河村白族的民间信仰呈多元态势,主要包括:本主崇拜,自然崇拜。

佛教和道教信仰。上河村的本主庙除供奉大黑天神外,还供有木匠祖师鲁班,每年农历八月十七日,村中的木雕艺人都要到此祭拜,祈求祖师保佑前途有望、万事顺意。  

 

三、狮河木雕的发展  

狮河村的木雕工艺源于何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实证,现在已很难考证。但结合剑川木雕的发展史来考察,可以认为狮河木雕工艺至少在明清时代就已经产生,并延续至今,成为远近闻名的木雕村。

1.狮河木雕的发展契机

狮河村木雕工艺发展的新时期开始于1975年。当时,剑川木雕因广州春交会的成功展示,已在全国声名鹊起,村中几个年轻人以安放在狮河小学内的古戏台四层格扇门为模型,仿雕了一套门窗,并将其运到大理出售。此后,随着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狮河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产业结构,开始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经济结构转型。以上述事实为转机 ,狮河村萧条多年的传统木雕手工艺获得了复兴,且逐年蓬勃发展成为剑川县境内最大的木雕产品加工基地。

需要指出的是,狮河木雕发展契机的出现及此后的繁荣态势并非孤立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仅由发生时那些偶然的事件所决定,也由背后长期的社会历史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剑川地区木雕工艺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该地区的一个白族村落,狮河木雕的任何发展都离不开这块丰厚土壤的滋养。此外,狮河木雕的重振和勃兴也是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这一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依托的,是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结果。

2.狮河木雕的发展模式

作为剑川县木雕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截止到 2 0 0 0年底,狮河村从事木雕共379户,约占总户数的70 %;木雕艺人达597人,约占总劳力的44%。目前,狮河内部形成了木雕生产的两种模式,它们既不同于乡镇企业的工厂模式,也区别于出外做工的从业模式,具有典型的狮河风格:

家庭作坊。目前,狮河从事木雕业的家庭作坊已超过三十个,主要集中在上河村。这种家庭作坊具备生产、经营和销售的能力,每个作坊都有固定的木雕工人从事雕刻工作,规模大的作坊往往管理着2 0 0多雕工。村中各作坊生产的木雕产品虽大致相同,但因市场需求量大,彼此之间竞争冲突的压力较小,因而能共存共荣,形成村内木雕行业的良性竞争态势。

个体雕工。全村除三十多户家庭以作坊模式从事木雕外,其余会雕花的人大都是家庭作坊的雇用雕工,这些雕工农忙种田,农闲雕花,并不脱离农业劳动。作坊主同村中雕工形成的雇主关系,一般不需合同,讲求信义。作坊主在接到客户订单后,将粗坯板发送给各雕工,雕刻完成后收回进行打磨、喷漆、组装等几道工序,再将木雕成品统一发售。个体雕工的报酬以计件工资的形式获取,其工资高低取决于工艺的精良程度。

狮河木雕的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乡土社会的特点。从以血缘家庭为单位建立的木雕作坊到不脱离农耕生产的木雕艺人,再到艺人同作坊间凭借彼此熟悉的邻里关系建立起来的信用制度,无一不流露着乡土社会的气息。这种模式是狮河人在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这种当前的模式,不但包括狮河村过去生活的投影,而且也是狮河村深层文化内涵的体现。

但是,狮河木雕工艺的发展并没有顽固地保持着孤立的自我圈子,它对外交流的缺口已经打开,这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工艺发展模式是无法完全适应陌生的现代工业的诸多规约的,若不加调适,任其发展,可能会导致狮河木雕业的急剧瓦解和传统木雕工艺的逐步消失。因此,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加以引导是必需的 ,而剑川县政府积极倡导的“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是目前较为合适的应对措施之一,这种模式构想既运用政府的权力进行宏观上的调控,又不忽视民间既有的文化资源,从上到下,从点到面,是一种值得尝试,也值得期待的方式。

3.产品销售

狮河木雕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实现其商品化的。20世纪 50年代以前,狮河木雕并不直接参与商品流通过程,艺人们大都是到雇主家中,根据需求雕制成品,流传在滇西北一带的民谚“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就反映了这种状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80年代期间,随着剑川木雕在全国知名度的扩大,狮河木雕开始进入市场参与商品交流,并主要以零售的方式进行销售,产品市场也主要局限于周边县市的农村地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信息网络在狮河人生活中的逐步渗透,狮河人以一种更新更快的方式了解着外面的世界,这种了解从无到有逐步加强了他们对木雕的商品经济价值的认识,也改变着他们对这种价值利用的方式方法,狮河木雕的销售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产品市场也不断拓宽。目前,狮河木雕产品的销售主要有零售、批发和订做三种方式。

零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剑川县境内和大理、洱源、鹤庆、兰坪、丽江等邻近县市,其中剑川县城集市、剑川八月骡马会、大理三月街和洱源渔潭会等民间集市是狮河木雕产品零售的主要市场。零售产品以白族民居中的雕花格子门为主,因而购买者也以乡村百姓居多。

木雕批发商一般来自保山、中甸、昆明、玉溪等地,批发产品也以雕花格子门居多。

订做木雕产品的客户主要来自吉林省、台湾省、泰国、缅甸和越南等地。产品除雕花格子门外,还有骨灰箱、佛像及其他精雕工艺品。

狮河木雕产品的销售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0月至12月,而农忙期间和雨水季节则是销售的淡季。

综上所述,狮河木雕的商品化是其在这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变迁,这种变迁对狮河传统木雕工艺的冲击是全面而又深刻的。一方面,木雕的商品化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木雕业已成为狮河村经济结构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所做的问卷调查中,90%以上的人肯定了木雕工艺的经济功能,也因为如此,村中掌握雕技的人数日益增多,可以说,木雕的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狮河木雕工艺的繁荣,而也正是这种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狮河传统木雕工艺“传承链”的断裂。另一方面,木雕的商品化带来了市场对产品的大量需求,批量式的程序化生产逐渐取代以前的精雕细琢,那种半年甚至一年才完成一件木雕作品的情况已经很少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木雕的手工艺含量。

4.狮河村木雕工艺的未来发展

狮河村民间木雕工艺成功的发展模式在剑川县境内得到了公认,政府不仅提出要总结甸南狮河村如何发展为木雕专业村的成功经验,而且号召将其成功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加以总结推广,形成生产和营销不同特色产品,一品一村的多个专业村。此外,在剑川县2001~2020年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已将狮河木雕列为全县人文旅游资源中的特色商品开发重点,不仅准备将狮河村建设为剑湖景区内集生产、工艺展示和特色的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村,而且准备投资650万元人民币,修通村内3 8公里的三级弹石路面,兴建民族广场、公厕、排沟等建筑设施。可以设想,随着未来几年村落的开发建设,狮河村的面貌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木雕工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格局也会发生改变,而狮河木雕工艺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狮河的规划发展中,如何将传统工艺的保护与该村的建设妥善地结合起来的问题,也是如何将传统工艺的保护发展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因此,从狮河木雕工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格局分析入手,研究传统木雕工艺的保护和发展,对狮河村的科学规划发展,对实现它的现代化重构 ,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乡土生活——狮河木雕生存的土壤

狮河是剑川众多白族村落中的普通一员,长期以来,狮河木雕艺人拥有与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一整套传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形式。从耕作到灌溉到收获,从备料到雕花到销售,木雕工艺同狮河人乡村生活的搭配显得相得益彰。即使在今天,狮河村的绝大多数木雕艺人也是农忙耕作,农闲雕花,没有本质上的变化,而狮河制作出售最多的木雕产品也仍然是销往各地区乡村的雕花格扇门,木雕成品上雕镂的龙凤、鸟兽和花草也依旧是乡村百姓所喜见的图案因此,从民间工艺生存的角度看,正是这种乡土本色保持了狮河木雕工艺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不仅存留了木雕工艺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也确保了其本身充满勃勃生机。

但是,同剑川乃至中国许多其他的乡村一样,今天的狮河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代化的经济和文化浪潮的冲击,随着政府建立狮河木雕工艺民俗旅游村构想的日趋完善和付诸实践,狮河村从乡土社会迈进现代社会的步伐势必大大加快,狮河人在乡土生活中养成的生活方式和形成的思想观念都将受到挑战,若乡土不存,狮河木雕的乡土情怀也将失去依托。其实,狮河木雕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以各种方式走出村落,走进都市的历程就已经作出这样的昭示:狮河木雕要进入现代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因此,不管感情上如何难以接受,狮河传统木雕工艺的现代转型都将是一个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而最明智的做法之一就是面对现实,通过学者专家的文化参与,依靠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保护好木雕工艺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以传统工艺为依托,进行合理的规划发展,促成它的现代转型,全面提升木雕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创造适应新型生存空间的工艺文化。

(2)关于狮河村发展规划的思考

作为一个木雕工艺专业村,狮河成功的发展获得了民间和政府的双重承认。政府在准备将其建设为木雕工艺民俗旅游村的同时,还号召将其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在全县范围内形成生产和营销不同特色产品,一品一村的多个专业村。

毋庸讳言,狮河木雕村近二十年的成功发展一面得益于木雕工艺在生长的土壤中获取了文化的根源和经济的滋润,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剑川民间和政府对狮河木雕发展模式的认同和支持。对于民间百姓而言,狮河木雕凭借批发零售和订作不断横向播布的发展模式已超越了商品经济的范畴,成为一种介绍推广白族传统文化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狮河木雕成为了狮河乃至剑川地区白族文化内在和外在的展示,而这种模式的存在,恰恰加强了这种展示的象征意义,使其提升为剑川白族引以为傲的民族标识。同样 ,对于政府来说 ,狮河木雕成功的发展也不仅仅是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例成功的农村改革典型 ,它还通过木雕产品的成功销售树立了剑川良好的外界形象 ,狮河木雕也因此提升为了一种地方标识。

因此 ,狮河村以后的发展模式以及别村的发展规划 ,仍然要注重向内发掘,立足在自身基础上,强化自身文化特点。最大限度地保护发扬民族地域文化才是根本所在。

狮河木雕工艺村该如何发展?是继续以现有模式为人们提供木雕产品,保持传统文化的灵魂,成为现代都市的补充和补偿;还是作为文化遗存地保留下来,仅只承载现代人怀旧的文化情怀,成为认识历史的凭借;或是接受现代规划的思路成为供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民俗风情旅游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立即得到确定的答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四、木雕工艺  

1.制作材料

狮河人在木雕工艺中运用的材料主要有 :木材、粘合剂、油漆和打磨材料。

(1)木材

狮河村的木雕制作主要选择青皮、柯松、杉木、楸木等木材。这几种木材品类不同,质地也不相同。因此,具体雕材的选材,要视雕刻的对象而定,如普通的格扇门雕刻用柯松、楸木都行,而四层以上的雕刻就要用青皮木。剑川附近的兰坪、丽江、巍山、漾濞等地盛产各类雕材,为狮河木雕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狮河村购来的木材多是含水量较大的新伐木,这种潮湿的木材若不经处理就用于雕刻,成品会开裂乃至翘曲变形,时间久了,还会腐朽、虫蛀。所以,要进行雕前的干燥处理。狮河村传统的干燥方法是天然干燥法,即将木材交错叠放在阳光充足和空气流通的地方,利用阳光照射和空气流动带走水分,使木材自然干燥。近年来,狮河人除部分继续采用天然干燥法外,还大量利用本村的烤烟房对木材进行干燥处理,一般的做法是:将木材存放在烤烟房内,通过烘烤把热量传给木材,使木材水分不断蒸发以达到干燥目的。

(2)粘合剂

狮河人在制作木雕产品时,有时需要粘合剂拼接木材。与县内木器厂使用光明胶、美国钢胶等合成胶不同,狮河村的大多数雕匠仍在使用传统的牛皮胶。牛皮胶是用从附近回族村落购回的小牛皮熬制而成的动物胶,它制作简单,具有充分的强度和耐久性。

(3)油漆

油漆是木雕产品表面处理的主要材料,它的使用能使木雕产品清洁,更好地抵御自然界的侵蚀,增加耐久性和美观度。狮河人使用的油漆主要有土漆、青光漆、攀枝花油漆等几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土漆,又称天然漆。主要成分是漆树的乳白色溶液,剑川木雕对土漆的使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土漆耐磨而富光泽,但不耐强碱,因而在狮河的现代木雕工艺中,往往在使用土漆前先涂一道底漆 (青光漆)。

(4)打磨材料

木雕雕刻完毕或涂漆后,为使表面平滑光亮,可使用砂纸进行打磨。狮河人使用的打磨材料大多是木砂纸。这种砂纸是用野生植物制作而成,用时先放在水中浸软,切开展平,再平贴于木板上打磨。

2.制作工具

狮河人使用的木雕制作工具可分为木工工具、雕刻工具和其他工具三大类。

(1)木工工具

在木雕产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木工的常用工具:锯子,分为大锯、小锯 ,用于分解木料。斧子:用于砍劈木材。刨木机:用于刨削木材平面使之光滑平整。镙机:用于打底板。电钻:用于镂空。墨斗:用于划直线。

(2)雕刻工具

雕刻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木锤和铁锤,敲打雕刀的工具 ,木锤以质坚硬木做成。打坯凳:固定木坯料 ,不使其翻转滚动的工作凳。凿子:又称雕刀 ,雕刻的主要工具 ,因形状、大小、功能各异而分为不同种类 ,主要有斜刀、三角刀、平刀、圆刀、中钢刀、反口刀、翘头刀、针刀等刀种。

(3)其他工具

喷漆机:用于喷漆 ,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的现代工具。铅笔:用于描稿 ,在木料上画型。复写纸:用于在木板上誉印画稿。磨刀石:用于磨雕刀,保持刀具锋利,应以质纯无粗砂粒者为佳。

3.木雕技法

木雕的技法一般分为绘图、雕刻、打磨、喷漆四道工序。

(1)绘图

将选好的木料进行必要的砍削刨光之后,要在木板上绘出雕刻的图案,把构思转化为绘画语言。绘图方式因个人画技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有两种:直接绘图或借助复写纸誊印在木板上。绘图时,不同位置、不同层次的图案要用不同色彩的线条描出。若使用复写纸,复写时要注意画稿、复写纸与木板固定好不使其移位,防止描出的图形出现偏差。近年来,狮河的许多雕工尤其是年轻人大多使用复写誊印画稿,很少有人会去认真地学习美术绘画。

(2)雕刻

雕刻是木雕技法中的主要工序,通过这道工序,雕花板上的绘画语言转化成了雕刻语言。

雕刻分为浮雕(又称凸雕、阳刻)、凹雕(又称阴刻)、透雕(又称镂雕)、圆雕(又称整雕)四种。浮雕即在厚木上将没有图案的部分雕凹,使有图案的部分凸出,雕出凸凹不同的各种形象,令其产生高低起伏的立体感,方法是先将画图绘在木板上,然后按图纹进行雕刻。凹雕,又叫阴刻,即将图案刻得低于木板表面,常在文字装饰板上使用。透雕即将图案之间不表达具体内容的部分镂空 ,以使雕刻作品产生惟妙惟肖的美感。其方法是将图案绘在木板上,用小锯施行锯剜。中间部位需要镂空的,先用电钻钻成小孔,把活动锯条穿过小孔,再使用小锯沿图案线条依次锯剜。凡雕刻的图案,须随处保留余地,使木板整体连接,以防脱落。圆雕就是用整块木料雕出独立人体或物体形象,一般先用斧锯造出胚胎,再用雕刀雕出雏形,又经过精细加工,认真修饰,才算完成雕刻。

在雕刻中,无论浮雕、凹雕、透雕、还是圆雕,都要遵照这样的操作技法:“由上至下”,先从上部入手往下雕:“由前至后”,先雕前身,再雕后身;“由表及里”先雕外面,步步向里剥进;“由浅到深”,先雕浅的地方,再雕深的地方。

雕刻过程中,要注意各部分图案起伏错落之间的交接,做到“刀口清”,不留刀痕,不留毛茬。

雕刻是木雕工艺中最细致的工序,必须“精心”,精心才能雕细。

(3)打磨

打磨是雕刻完成以后,做表面装饰效果前的一道工序,目的是加强光洁度。使用木砂纸打磨时,打磨方向要顺木纹茬,不能横磨。

(4 )上漆将木雕产品表面上漆,是狮河村现代工艺常用的装饰方法。油漆一般用剧子涂刷或喷漆机喷涂。无论是涂刷还是喷涂,都需四至五遍,待干透以后用木砂纸打磨后再涂下一遍,才能保证漆膜平整光洁。

4.木雕禁忌拾零

祭祖师忌用狗肉,鲁班神位旁,忌吃泥鳅和黄鳝。

木匠所用墨斗,忌倒入茶水。

摆放木料忌头尾倒置,用料忌头尾颠倒。

艺人出外谋生或谈生意,忌逢七日出门,逢八日归家,“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之说。

5.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在近二十年发展的新时期里,狮河木雕工艺引进了刨木机、螺机、电钻、喷漆机等半机械或机械化的工具,也逐渐在使用攀枝花油漆、合成胶等新材料。这些现代工具和材料的使用,增加了狮河木雕的科技含量,既减轻了艺人的劳动强度,也加强了木雕产品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在狮河的木雕工艺中,牛皮胶、木砂纸、墨斗、锯子等传统的材料和工具仍在继续使用,而整个雕刻工作也依旧由手工完成。这些传统的保留使得狮河木雕拥有了工厂(木器厂)产品所不具备的带有乡土风味的质地。因此,当前的狮河木雕工艺还处于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调适中,若能适当地把握好调适的度,将会使狮河木雕逐步迈向一种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有机融合的境界。  

 

五、木雕类别和图案  

狮河村的木雕产品主要分为:建筑木雕、家具木雕和其他木雕。

1.建筑木雕

狮河村的建筑木雕艺术,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民居的门窗梁枋上。正房明间底层安装的六扇雕花格子门,是白族民居门窗装饰最重要的地方,狮河木雕艺人也以善雕格子门而出名。格子门,又称格门、格扇门,是白族框架式房屋建筑中围护部位的构件,一般为六扇,其形式比例尺寸,已成定型。每一单扇的上部多为透雕,下部多为浮雕,上中下的腰头,再错以三块小雕花板。格子门的雕刻,一般分二层、三层、四层 ,甚至五层镂雕,雕刀有四五十种,看上去密密丛丛,前后穿插、上下透脱、栩栩如生。雕花格子门既是活动的房门和透光的窗户,又是凝固的画面和精美的装饰,兼具实用和装饰双重功能。

狮河雕花格扇门的图案纹样种类丰富,变化多端,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植物纹样,主要有牡丹、莲花、菊花、梅花、香草、灵芝等纹样。

动物图案,主要有蝙蝠、喜鹊、兔、鹿、鹤、象、马、牛、羊、狮、麒麟、鱼、龙、凤等图案。人物故事图案,主要有“八仙过海”、“渔樵耕读”、“廿四孝图”、“三国演义”等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类图案并非孤立地表现单一内容,它们往往结合在一起,以直接表现或暗喻的方式寄寓了人们的美好理想。如将花和鸟巧妙结合的“四季花鸟”就是万物轮回和人事圆满的象征,“龙凤呈祥”、“松鹤延年”、“富贵根基”则表达了祈求福运的美好愿望。另外,一些故事图案如“廿四孝图”、“渔樵耕读”、“八仙过海”等则可视为民间文化的静态的传承场,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都在这里得到了保留和宣扬。

2.家具木雕

狮河村的室内木雕家具主要有八仙桌、太师椅、客堂供桌、床凳、茶几、屏风等。这些家具的腿、枋、照面、靠背、扶手、皆有雕龙刻凤装饰和花鸟虫鱼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案。狮河的木雕家具产品有“十头云龙”椅几、“八头二龙戏球”椅几,“八头凤穿牡丹”椅几等精品套件。这些家具雕凿细腻,既注意坚实耐用,更重其精致美观。

3.其他木雕

狮河人除制作建筑木雕和家具木雕 ,还常常根据客户的需求制作一些精雕工艺品 ,主要有木壁画、佛像、神龛、挂饰、笔筒、骨灰箱、脸谱等等。这些精雕工艺品造型立体、图案丰富 ,有“莲花”、“南诏王图像”、“财神”、“济公”、“阿鹏头像”、“金花头像”、“龙”、“凤”、“牛”、“孔雀”等等。

4.狮河木雕的两大特征

狮河木雕在其类别和图案上表现出两大特性:

生活气息是狮河木雕最富生命力的特性。狮河村制作最多的木雕产品是白族民居中的雕花格扇门,人们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它带来的美感,因而在民间也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木匠的灵气,居家的活气。”此外,狮河木雕的图案纹样也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牛马羊兔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甚而“廿四孝图”和“八仙过海”等图案所反映的主题也是人们一贯采纳的道德标准和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

多元色彩是狮河木雕最具魅力的特性。这一特性既反映在多样的木雕类别上,也体现在丰富的图案纹样中。建筑雕饰、家具木雕、佛像神龛、画屏挂饰、笔筒脸谱等满足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需求。而各种图案纹样则不仅体现出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展现着生活内容的各种层次,还积淀了众多民族的文化心理。  

 

六、木雕技艺的传承  

狮河村木雕艺人众多,技艺精湛,民户中,几乎每家的成年男子都是木雕艺人,除家内父传子、兄传弟传承木雕技艺外,许多外村、外乡甚至外县的人都来此投师学艺,形成了一套木雕技艺的传承方式。

1.传承方式

狮河村木雕技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传授技艺来完成的。过去,木雕师傅要收徒弟,首先要带徒弟到本村本主庙去拜鲁班,回到家中才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徒弟除了把烟、酒、糖、茶献给师傅外,还要拜祭师傅的祖先。然后,师傅给徒弟讲一些基本的行规和要求,徒弟一一应诺,这才算正式确立了师徒关系。在技能的传授中,师傅一边干活,一边给徒弟传授技能;徒弟则一边帮着打下手,一边仔细观察、模仿,等有一定的积累后,那些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才能亲自操作,平时,师徒之间等级森严,徒弟对师傅毕恭毕敬,师傅对徒弟的要求也极其严格。在学艺期间,师傅只提供一日三餐饮食,做活所得归师傅所有,学习的时间一般为三年,许多徒弟在出师后还要为师傅无偿做一年工,俗话称“谢师”。

近年来,狮河木雕技艺的传承还沿袭以前的模式,但省去了许多繁文缛节,形式也变得更为灵活。年轻人拜师时,一般都不再举行拜师仪式,行拜师大礼,只是象征性地给师傅送“四色礼”(烟、酒、糖、茶),学艺期间,师傅不仅提供食宿,而且每月还给一定的零花钱。师徒之间关系也十分融洽,平时除经常探讨技艺问题外,还一同吃饭,看电视以及参加村中举行的各种节庆活动,徒弟毕业后,师傅要送一套工具以示鼓励,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经常联系、交流信息、互相帮助。

2.传承的内容

狮河木雕技艺的传承主要有三个内容,技法的传承、艺德的传承和审美观的传承。

技法的传承。徒弟在学艺期间,要学习木雕的整套技法:选材、锯木、砍劈、刨木、打钻、划线、锉削、戳坯、雕刻、喷漆、打磨、组装等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艺德的传承。学艺期间,师傅会着力培养徒弟的脾性,教导他们要学会吃苦耐劳、克服急躁、遇事冷静、讲求信誉。

审美观的传承。在木雕艺术中,每种图案和造型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象征,师傅在教会徒弟绘画的同时,还要讲解各种图案和造型的意义,其中也包括对许多民间神话和传说故事的叙述。通过这些讲解叙述,徒弟不仅记住图案形象,而且也理解了图案的寓意,只有形和意的有机融合,雕出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

3.狮河木雕工艺的传承人

狮河村约有600人从事木雕工艺,艺人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至45岁,艺人大多为男性,但女性也不少,特别是未婚白族少女,其手艺更是得到许多老艺人的称赞,他们一致认为,“女孩温柔、细心、又不贪玩,适合干这一行。”但是,村中许多白族少女婚后便承担了所有家务,雕花只成为空闲时贴补家用的行业,因此,狮河村木雕工艺技术积累的最高层次是男性。

张有才,80岁,文化程度为高小,家中三代都是木匠。17岁随师狮河木匠到保山建寺院,学得一手木雕技艺。1949年后,进入昆明公路工程局,从事桥梁建设工作,到过思茅、西双版纳、临沧、玉溪以及老挝、越南等地。1980年退休回到狮河,时年60岁,重拾雕刀,教导后辈,共收有9个徒弟。代表作品有“廿四孝图”、“封神榜”、“三国演义”等。尽管接受过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熏陶,但张有才仍是一名传统木雕艺人,他对木雕图案的深刻领悟和对艺人德行观念的恪守,都深深地打着传统文化的烙印。

张月秋,38岁,初中毕业,家中三代皆从事木雕,18岁开始在村中学习木雕技艺,现拥有一家庭作坊,以加工格子门为主。产品除主要销往周边的农村外,还销往玉溪、吉林、台湾等地。他为台湾客户设计、雕刻的骨灰箱正在申请国家专利。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木雕艺人,张月秋身兼木雕艺人,组织管理者和商品营销员的三重角色,这种身份使得他明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木雕艺人,至少可以把他视为传统木雕艺人向现代木雕艺人转型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成功典型。

4.狮河木雕传承中的问题

目前,狮河村从事木雕的人数约有600人,占全村总劳力的44%,一支生机勃勃的木雕传承队伍已经形成,但是,在这种繁荣表象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代际差异是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在木雕工艺的经济功能大放异彩的今天,狮河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较之以前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看现代商业影片,听港台流行歌曲,玩电子游戏和台球,这些都市流行文化的浸染使他们的文化心理发生了嬗变,一些不同于前辈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逐渐形成,许多人不再去认真领悟每个木雕图案和造型的深层涵义,不愿苦练美术功底,只单纯学习雕刻技法,而图案绘制也通过购买村中画匠出售的现成画纸来替代,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不再恪守木雕艺人所应具备的坚韧、冷静、谦逊等品质。固然,传统木雕工艺是在相似的生活形态下代代相传的,假如生活形态发生了变迁,与其有关的许多东西也将随之变化,但是,丢失了木雕工艺的精髓,这样的传承还有什么意义?

性别差异是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狮河木雕工艺并不排斥女性,相反,许多未婚女性的细心和耐心得到不少男艺人的称赞,只是由于狮河村传统的性别分工习惯,许多女性在结婚后承担了家中大部分家务,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她们不可能继续提升自己的木雕技艺,因此,女性的经验和感受没有能够真正进入到狮河木雕的文化体系中。或许,样的缺失不会对目前的木雕工艺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狮河传统木雕工艺现在尤其是将来所面对的是同多元的现代文化的交流碰撞,这样的撞击要求狮河木雕必须具备多样性的特质,而女性的参与应该成为诸多特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七、结语  

本文考察的狮河村的木雕手工艺,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调适中。一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至今仍然保留着狮河白族的古老生活形态和意识轨迹;而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价值观念正通过各种方式渗透进木雕工艺中。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狮河村木雕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乡土的,也是现代的;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不仅是男性的,也是女性的;不仅是政府的,也是学者的,还是民间的;不仅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

 

 

参考书目:

①《剑川县志》(送审稿),剑川县人民政府编,1998年9月。

②《白族木雕图案》,陈永发绘著,大理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③《新编大理风物志》薛琳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原文刊载于《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第1期)

邮箱

hkeocp@163.com

顶部